俄军苏-35 新近装备了一款新导弹,一曝光立马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个玩意儿名叫 R-77M,声称射程达 190 公里,还说跟中国的霹雳-15比拼呢。要是在俄乌战场上用了,它真的能彻底改变空战局势吗?
挂在苏 - 35 上的新家伙,藏着俩 “狠招”
这款 R-77M 也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其实就是老款 R-77的“升级版”。说起来,老款 R-77 在俄军里混了快20年了,尾翼采用的是栅栏式设计,就像个小笼子,虽然说挺灵巧,但阻力也比较大,导致它的射程一直没法往上提。
这次新导弹把尾翼换成了梯形的造型,就像给导弹装上了“流线型尾翼”,飞行中的阻力明显减少了,这是个挺厉害的招数。
更关键的还是发动机,这次采用了双脉冲火箭发动机。这玩意儿厉害在哪呢?一般导弹的发动机一烧完燃料就“歇菜”了,但它不同,能分两段烧——一开始点火加速,飞到中途关掉,然后等快接近目标时再点燃最后一段冲刺。就像开车时“踩油门—松油门滑行—再踩油门超车”,既省油,又能在最后时刻追得上敌机。
还有个挺亮眼的地方,就是导引头。它配备了主动相控阵雷达(AESA),就像给导弹装上了“广角望远镜”。以前的雷达只能盯住正前方,现如今能扫到周围的目标,就算敌机稍微转个弯,也能紧追不舍。而且这雷达抗干扰的能力也强得很,敌人想用电子干扰让它“迷路”,难度比过去大多了。
俄军表示,这款导弹可以搭载苏-57,放进弹仓里也不会破坏它的隐身性能。之前苏-57挂上旧款的R-77时,外挂会影响隐形效果,现在换成R-77M后,终于能挺直腰杆,搞个“隐身突袭”来。
190 公里射程?别被数据忽悠了
不过,最让大家觉得稀奇怪味的,还是它吹出的“最高射程190公里”这个事儿。光听着比中国出口版霹雳-15E的145公里还要远,听起来挺猛的,但其实这里面藏着点“数字套路”。
导弹的射程不是乱猜出来的,得看测试的规矩。俄军测距的时候,是让靶机在高空以1.5马赫的速度迎面飞过——就像两辆高速迎头而来的车,感觉距离挺远,但实际上碰面的瞬间快得很。而中美两国测距离的方法不一样,靶机的速度是1.2马赫,更贴近实际作战时敌机正常飞行的状态。
老款 R-77 这事儿,拿出来当例子挺百搭。俄军之前说它的射程有110公里,但用中国那套标准测,像在一万米高空迎面攻击的话,实际上能打到50公里左右就算不错了。这样一算,R-77M 标榜的190公里,按中美各自的标准,大概能达到100公里左右,跟霹雳-15的正式版本比,差距还挺明显。
而且在实战里,射程还会进一步缩水。敌机不会傻站着迎面飞,所以会拐弯、俯冲去规避;要是碰到强烈的电磁干扰,导弹得绕个弯才行;低空飞行时,空气阻力大,射程还得打折扣。有军事博主算过,这导弹真要到了俄乌战场,能稳定打到80公里外的目标,算挺厉害的了。
能进全球前四,但量产是个大麻烦
就算不谈射程啥的,R-77M 还是有不少亮点的——它可是世界上第四款装备“主动相控阵雷达 + 双脉冲发动机”的中程空对空导弹。
前三个就包括中国的霹雳-15、美国的AIM-260A,还有日本的AAM-4B,至于欧洲,那个还没有正式服役的类似导弹。
这其实说明了一个变化,以前中程导弹比拼的就是“打得远”,现在则变成了“能不能看得清、追得上、抗干扰”。主动相控阵雷达就像个“高清摄像头”,双脉冲发动机则像“灵巧的腿”,要两样都具备,才能在超视距空战里算得上“合格”。俄军如今终于装备了这种导弹,至少在技术水平上追赶上了头部阵营。
不过,难题在于“量产”这事。主动相控阵雷达这个玩意儿,俄罗斯一直挺头疼的,像是“卡脖子”。他们的苏-57隐身战机,原本打算装AESa雷达,结果因为技术还没成熟,前几批交付的居然用了老一代雷达。连战机上的雷达都难以大量生产,更别说导弹上的那种小型AESa导引头,要多造、造得好,难度可想而知,真是挺折腾。
有消息爆料说,俄军手里R-77M导弹还不到50枚,基本上只配给苏-35和苏-57这些明星机型用。可问题是,俄乌战场每天要用几十枚导弹,这点库存根本不够塞牙缝。要是量产跟不上,那些再牛的导弹,也只能当个“展览品”罢了。
对俄乌空战影响?可能没那么大
这导弹要是真的能彻底改变俄乌空战格局,未免太天方夜谭了。
眼下俄乌空战的关键所在,不在于“导弹飞得够远”,而是“战机数量够不够、整个体系是不是更厉害”。
俄军要挂 R-77M 的苏-35,前线也就几十架;乌军虽然战机不多,不过有西方提供的 NASAMS 防空导弹,射程50公里,还能联网一起拦截。
就算 R-77M 能打到 80 公里,俄军还得确保苏-35 能飞到这个距离范围内。乌军的雷达和无人机紧盯着天,刚起飞的战机可能就被发现,想在80公里外悄悄发射导弹,可没那么简单。
而且啊,空战可不是靠一枚导弹就能稳赢的事。中国的霹雳-15,不光是导弹厉害,背后还有预警机引导、数据链配合,这样一来,导弹就能“看得更远,打得更准”。而俄军目前就缺这套东西——预警机少,数据链还经常出问题,再牛的导弹,也难到全部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说到底,这是俄军的 “追赶信号”
其实,R-77M 的出现,更像是在传递一个信号:俄军在空空导弹方面,终于从“仗老本”变成了“追赶先进”。以前他们主要靠老款的R-77混日子,面对西方提供的导弹,感觉有点吃力;如今有了能跟第一梯队抗衡的装备,至少在技术水平上不再落后了。
要是真想追上霹雳-15,路还得走得更长点。别光盯着射程和量产的问题,光靠导弹本身还不够,“体系配套”这块差得挺远。中国这边有预警机、无人机、卫星啥的一起帮忙“指路”,但俄罗斯这几年被制裁影响大,体系建设确实慢了不少。
对我们来说,这事儿还挺有趣的——以前总说“俄军武器走在前头”,现在咱们的霹雳-15变成了“对标对象”,这就说明中国在空空导弹这块,确实挺领先了。而俄军能研制出R-77M,也证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底子还在。毕竟一款导弹不能完全改变空战格局,但能从中看出一国的技术野心。R-77M算是俄军“追赶的票”,但到底能坐稳这班车,还要看量产和体系的配套,毕竟战场上从不缺“好武器”,缺的是“用得顺手、用得够”的好武器。
分享精彩内容,赚取丰厚分成!
股票配资账户管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