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的"东海宇宙"上新了,这次是《淬火年代》。
故事紧接《大江大河》,不过请放心,这次说的不再是宋运辉的改革故事,它将目光放在了千禧年初更野蛮生长,更凶险万分的民企上,相当于《大江大河》的另一面。
究竟质量如何?
一口气看完 6 集,我可以很确定地说——这是今年最写实的年代剧。
甚至于,它触碰到了以往国产剧,所没有触碰的"真实"。
01 当一个书生要和浑浊对抗
先设想一种情境——
如果你是一位 1998 年归国的理工科海归,有才有貌更有财,一定会大受欢迎,众星捧月,大展身手是吧?
柳钧(张新成饰)一开始也这么想。
他是一家民营钢铁制造厂老板的儿子,毕业后便去了德国,在那里搞研究,结果父亲忽然病重,他只得离开学术的环境,回国"继承家产"。
可这"家产"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美好 …… 实在是太落后了。
有厂商发来一个大订单,说是要生产某个配件,并发了设计图纸过来,可这家厂上上下下几百人,硬是造不出来。
造不出来,就得赔钱,这么大一个单子,一旦赔了,那基本上就得关门大吉了。
为什么造不出来?
因为这个设计图纸有些小问题,而全厂居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懂设计,所以明明是改动一下图纸就能完成的事,硬是把老厂长逼得急火攻心,中风住院,只得儿子回来救火。
可柳钧这样一个理工极客男能救得了一个厂子吗?
他也确实太天真了。要知道,当年民营企业所遇到的普遍困境就是——利润稀薄、诚信缺失、仿冒兴盛。
所以开头这几集里,我们看到的,便是一个对当时的市场现状一窍不通的海归理工男,到底是怎么被折磨得快要发疯的。
举例来说,他想创新,生产一种新产品,由于自家的厂子规模太小,所以他需要借助别人的实验室,以及需要别的大厂,比如"市一机"的代工。
结果所有人都反对他这么做。
父亲告诉他,很有可能你花了大价钱把这个产品设计出来了,但最多一个月,这个市面上就会出现仿冒的产品,那些设计费用根本收不回来。
在金钱面前,什么合同啊专利啊,统统"无效"。
事实果然如此。当柳钧借助市一机的实验室进行产品研发的时候,厂长林岳不但找了个美女盯着,还给实验室装了个监控,实时与工程师盯着。
你说最重要的是实验数据,光看过程也模仿不了?
在和林岳吃饭的时候,人家林厂长也直接了当地说了,"我没法保证员工会不会泄密",换句话说,万一新产品问世的第二天就出现了仿品,我也无可奈何。
要知道,这中间可泄密的环节很多。
比如负责记录数据的员工,比如操作生产的人,甚至时常给柳钧做饭的保姆阿姨,都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拿到实验数据。
最终的结果呢?
我只能说,一介书生是无法和一个浑浊的时代对抗的,等待柳钧的,终将是鼻青脸肿。
大概也是因为如此吧,那些年的民营小企业基本上都把创新抛在了脑后。
他们只生产一些简单的产品,彼此竞争,利润稀薄。
就像一开始,柳父就和柳钧算的一笔账,因为国内竞争激烈,大部分厂家生产的产品都很类似,所以一般产品的出厂价只能按原材料加价百分之十三来算,如果是做内贸,那么除去成本、折损(包括库存)、贷款利息,最终能拿到手的利润,其实少得可怜。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而柳钧,则像是一只小白兔,误入了一个原始森林,只能在不断的受虐中看清这个社会的真相,也在艰难中,逐渐成长。
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宋运辉,很有意思。
02 "生态现实主义"
对我来说,这部剧最有意思的地方却并不是看柳钧如何"受虐",它的亮点是在一些细节上,现实得简直有点"可怕",我称之为,"生态现实主义"。
所谓"生态现实",说的并不是着眼于还原那个年代的物质现实,而是在整个社会生态细节上做到了可信与真实。
比如说,办事逻辑。
剧里有这样一个场景,柳氏父子终于把样品做出来了,要送去测试,只见柳父每见到一位测试员,就上前打招呼,并塞给对方一个红包,而不管是柳父,还是那些测试员,都认为这样的送礼理所当然。
柳钧不解,说,我的样品绝无问题,你这样送礼,是不是显得我们心虚?
柳父笑了——送礼是为了插队,不然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排到我们,送礼也是为了公正,不然他们胡乱填些数据才是坏了大事。
意思是,在那个年代,送礼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规则以外的好处,而是为了公平。
是不是很反常识?
但那是 1999 年,是千禧年前夕,一方面是世纪末的影响,许多人保持着及时行乐的心态,能赚一点是一点,另一方面也是整个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得起来,社会上盛行着以钱为导向的风气,这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张。
也导致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混乱。
就像是原著小说里的一个细节——
柳钧押车,运送生产原材料,结果因为一个红绿灯的关系,运送材料的人偷偷地取走了一些材料,换成相同重量的水,柳钧也没看出来。
这个运货商已经和柳父合作多年了,但就是为了这不到一万块的小利,甘愿冒着失信的风险,千算万算,耍尽心机。
也难怪,那些年在内地最流行的书籍,是《厚黑学》。
这样的"生态现实主义"我们其实在正午阳光的剧里很常见到,哪怕是"东海宇宙",也屡见不鲜。
没错,《淬火年代》也是阿耐"东海宇宙"的一员。
它的故事发生在1998年到2008年之间,上承《大江大河》(70年代末-90年代末),下接《欢乐颂》(21世纪初),这三个阿耐写的故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年代序列。
比如,《大江大河 2》里有个情节,东海项目没戏了,宋运辉决定得罪部里,直接去经委、科委单独报批,按老韩的话说就是,"你这是要跟全系统对着干啊"。
结果宋运辉的办法成功了,东海项目被迫上马,可头号功臣宋运辉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他被排挤到领导班子核心之外,甚至直接下基层,接手另一个烂摊子。
没有逆袭,没有意外,这才是真实的官场。
这样的"人际关系学"在《淬火年代》里也有体现。
柳钧想改革生产制度,却遭到了厂里老技术工的消极怠工,其中老黄直接撂挑子走入,只剩下另一个老师傅老徐陪着他。
柳钧非常委屈,而且生气,觉得既然这么不配合,改制之后只留老徐厂子也能运转。
可柳父这时候说了一句话——"老黄一旦离开,必然会带走一大批人,而且你想过没,你能让老徐一派在厂里独大吗?老徐一独大,保不准脾气比老黄还大。"
相比于指点江山的风光,这才是现实。
而且更可能的情况还在于,表面上脾气大的老黄,可能是个单纯的人,他的傲气只来自于技术,所以后来他帮柳钧去市一厂生产,也是忙得不亦乐乎,而那个什么都向着柳钧的老徐呢,暗地里他是怎么想的,也就没人知道了。
人都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复杂的,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
所以说,种种生态位都精准还原的现实感,也是我觉得这个系列难能可贵的原因。
作为广义上的主旋律,它们并非一味地展现光明,宣扬美好,而是很准确地触及到了一段历史进程中一部分人性的扭曲与人心的狐疑,也正是因为这种普遍存在的暗面,才最终造成了那个年代寻找希望与光明的坎坎坷坷。
而这些,都是以往的国产年代剧鲜少触碰的,说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未尝不可。
03职场小白的观察日记
回到一开始我们设定的情境吧——假如你是柳钧这样的人,在那个年代那样的环境下回国,你会怎么做?
坚持理想主义,被现实打个头破血流,还是找准风头,先赚大钱?
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后者。也很容易理解,在一个混沌的、失控的社会里,我们能做的唯有先保全自己,让自己有足够的资本安身立命,所谓的理想,只能在有足够的保障之后再谈。
有意思的是,《淬火年代》里也有这么一个角色,他仿佛是柳钧的一体两面。
那就是钱宏明。
钱宏明是柳钧的好友,学的计算机,不过此时,他早已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当上了机械进出口公司出口二部的经理,开始混人际圈。
他并不看好柳钧的实业,就像一开始,柳钧问他要不要留在国内,经营这个厂子的时候,钱宏明没有给他任何建议。
他不是没有想法,而是他的想法或许与柳钧的想法不同,那么就索性不说了。
钱宏明看好的是什么?剧集的一开始,就隐隐透露了他的未来方向——
他问柳钧,"是不是做金融,才是最佳挣快钱的行当?"
是的,就像电视上总是在说的"贫富日益不均",钱宏明觉得自己无法改变这样的现状,那么只能迎合这个潮流,站在"富"的那一边,用金钱制造金钱,以填满自己欲望的无底洞。
于是,他羡慕那个左手过右手就能赚一大笔钱的香港女老板;于是,他不放弃任何与大人物吃饭的机会。
看过了小说原著的我不想剧透他的结果,但可以说的是,就像柳钧引用亚当斯密的话,"金融不创造价值,不会增进社会财富",经济危机来临时,泡沫总是第一个碎掉。
那么,是该坚持虚无的理想?
柳钧的理想主义,其实是务实。他相信技术才是核心生产力,相信做出别人做不出的东西,理当获得回报,他也相信做事不能短视,人心所向才能做的长久。
坚持理念,同时也要设法谋求生存。
这样的理想实践起来也许会很难,也许会受到无数挫折,但唯有此,这些民企才有希望。
柳钧的这种理想主义,何尝又不是适用于当下呢?
我们其实都是柳钧。
我们都是从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走入这个纷扰复杂的社会,我们都眼见着许多不合理的规则与潜规则,我们也都感觉到无数次的无力,但就此要放弃理想了吗?
或许,还不到那个时候;或许,我们还能再坚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淬火年代》,我们似乎又能看成一个职场小白的观察日记。
我们能在此看到书上学不到的真实人际;看到老师不会教的,社会的不完美。
当我们代入这样一个角色的时候,我们便会不时地拷问自己的内心:那些最初的理想,还在吗?
而这,大概也就是一部年代剧,和当下最紧密的连接吧。
结 语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国产剧意识到了"现实"的重要,于是纷纷在这个方面下功夫。
有人会选择现实的话题,引爆这个社会的舆论。
有人会还原现实的年代,打造中式梦核。
但我却觉得,相比于话题上的现实和道具上的真实,像"东海宇宙"这类生态上的现实更难创作,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它需要创作者长久以来的社会经验积累,也需要极其敏锐的观察与总结。
它并不是你看几本书,待在家里就能想出来的。
就像本剧的原著作者阿耐,也是浸淫民企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以及各种教训,才有了这些实打实的素材,才让我们觉得可信。
所以,很多人在看到这部剧和《大江大河》有关联时,或许会想,怎么还是这些人,怎么还没拍完?
可我却觉得,这样的剧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毕竟这样的现实,不是比那些号称现实主义,却往爽文方向狂奔的国产剧强多了吗?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你印象中的千禧时代是怎样的?
来评论区说说吧 ~
股票配资账户管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