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七日,江西省暴雨的第四天。
前一夜,外头的暴雨如注,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密集而激烈,仿佛连心脏的跳动都跟着这雨声起伏。吕明清辗转难眠,整个人都被这无休无止的风雨压得沉重。他起了个早,天还没亮,他便打开了门,望着外头倾盆大雨,低声自语:“这天,真是不行,雨下个不停,情况可能不妙啊!”他看着漫天的雨幕,心中升起一丝不安。
吕明清,生于井冈山革命的摇篮,年轻时便投身于革命事业,参与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硝烟。他出生入死,曾负伤立功,南征北战、屡战屡胜。退役前,他是江西省军区的副司令员,并在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虽然在1980年7月,他因年事已高退出了第一线领导工作,但依旧担任顾问,并继续为组织贡献智慧与经验。
退休后的吕明清,虽然退出了领导岗位,但依然为人称道。在省军区大院内,他的名字总是伴随着尊敬与敬佩谈论,大家说:“这位老同志虽不再是班子成员,但他的心依旧与工作紧紧相连。”
展开剩余81%然而,连续的暴雨却让吕明清无法安然度日。屋檐下的雨水已经积满,蔓延至墙根,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滂沱大雨淹没。吕明清站在门口,沉默了十五分钟,心里充满了焦虑与不安。外面的雨水淋湿了他的鞋面与裤脚,但他没有察觉,目光始终锁定在眼前的暴雨之中。
吕明清知道,他曾在离职前担任过“江西省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即便离职,他依然没有正式卸任。近几日的连续暴雨,让他感到极度焦虑。他心里想着,赣江、抚河的水位是否会暴涨?鄱阳湖是否会泛滥?这些问题在他脑海里一遍遍盘旋,导致他食不下咽,夜不成眠。
他转身回到屋里,匆匆地吃了早饭,拿起雨伞,快速赶往司令部作训处。作训处的值班参谋已经准备好拨电话给吕明清,报告水情情况。见到他进来,参谋立即站起,敬礼汇报:“报告首长,根据省防汛指挥部的通报,赣江、抚河水位已突破警戒线,当前的洪水已是自1912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省里下午将在温家圳召开紧急会议。”
吕明清听后,眉头紧锁,神情凝重。此刻,他明白,当前形势极为严峻,一场异常艰难的抗洪抢险斗争即将展开!他迅速下达命令:“首先,立即将水情报告送大军区;其次,通知省内驻军各部,做好抗洪准备;最后,与省防汛指挥部保持紧密联系,哪里出现险情,随时报告!”
他的语气果断有力,仿佛再次回到了战场,指挥调度如同当年一样干脆有力。会议结束后,吕明清对值班参谋说:“今天下午,跟我一起去参加省里的会议,值班换人,要特别留意,随时报告紧急情况。”
当他踏出门外,已经是倾盆大雨,四周一片朦胧白茫茫。他心中思绪万千,已无法再被这些细节困扰。
事实上,早在暴雨季节来临前,吕明清就已经预见到可能的水灾,他曾多次与作训处沟通,督促防汛工作做好预案。他深知,作为曾经的防汛指挥,他不能置身事外。过去每当省防总召开防汛会议,无论多忙,他都会准时参加,并时常深入到一线,查访灾情,积极给省委和防汛指挥部提供应对建议。吕明清总是亲力亲为,凡事亲自把关,哪怕是小小的细节,也不容忽视。
记得有一次,吕明清和女婿去看电影,在结束后播放了一部关于河南驻马店抗洪抢险的纪录片。女婿有些不耐烦,劝他早点回去。但吕明清却坚持看完纪录片,直到最后才缓缓透露:“我这个抗洪副总指挥还没卸任,这种片子看看,算是一次战前见习。”
当日下午,吕明清与副省长张国震等人前往梁家渡大桥,紧急评估防洪情况。梁家渡大桥是江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任何险情都会对交通造成极大影响。洪水愈加汹涌,已经距离桥面不足一米,险情迫在眉睫。吕明清坚定地说:“不能再等了,必须立刻分洪!”在紧急商讨后,大家决定采取分洪措施,并迅速安抚地方干部和群众,做好后续工作安排。
尽管当地干部劝他回去休息,但吕明清拒绝了。他心里想着,作为指挥员,怎么能在这种关键时刻后退?于是他坚持前往分洪现场,亲自指挥这一重要的抗洪行动。洪水无情,夜已深,但他丝毫未有停歇。直到深夜,吕明清依旧坚守在抗洪一线。
他的妻子王希荣此刻正焦急地等待着他。她知道,吕明清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年事已高,身上还留有战时的伤疤,糖尿病和肝病也让她担忧不已。她知道,尽管家人多次劝阻,吕明清却从未因个人身体问题放慢脚步。事实上,自从退休以来,吕明清依旧保持着极高的工作热情。每当需要他出面解决问题时,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
当吕明清回到家中时,已是凌晨三点多。他的妻子正在为他准备热饭。尽管疲惫不堪,吕明清还是顾不得休息,关切地询问着抚河的水情。果然,不久后电话铃声急促响起,传来消息:抚河上游临川县发生决堤灾情,五个公社遭受洪水袭击,十万人民群众被困。
“走!上临川。”吕明清没有任何犹豫,他迅速赶赴灾区,亲自指挥抢险。尽管身体状况堪忧,他依然选择坚持在第一线,不离不弃,直至情况稳定。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账户管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