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57到底能不能撑起俄罗斯的面子?
这阵子俄罗斯的苏-57又上了热搜,主要是因为俄乌战场的消息和那个挺有意思的军事博主发了那张“三个苏-57飞行员彼此相望”的照片,配文更有点调侃意味。这事儿其实挺值得咱们球迷聊聊,毕竟苏-57算是俄罗斯航空工业的最新门面,也是多少年“老牌强国”的骄傲。你要说技术实力,俄罗斯肯定还是有底子的,但最近几年谁都知道,苏-57的量产和实际服役进度,多少让人有点着急。
先聊聊苏-57到底啥情况
就硬件上说,苏-57确实够五代机那套范儿,隐身、超机动、武器舱这些都有,而且俄国人还把推力矢量玩得明明白白。单凭这一点,你不能光看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什么批量小、进度慢之类的,就说它不行。苏-57是俄军手里唯一的五代机,设计初衷也是瞄着F-22和F-35来的。别的不说,能量产、装备到一个团,说明这架飞机基本上“可以上班”了,不再是试验性质。
但大家关心的不只是几架飞机搞出来,更在于到底能不能堆量、能不能真正在各大战线用起来。咱们就看俄乌这两年,苏-57确实“下场”了,俄军还挺会宣传战果——比如打击乌克兰目标啥的,但乌克兰那边到现在都没说有损失。你要说是不是真的“封神了”,其实咱们球迷心里都门清,光看官方报道还是“差点意思”,毕竟没人说得清它到底打了多少、真打的效果如何。
为什么被中国歼-20后来居上?
说一千道一万,现在大家提苏-57绕不开中国的歼-20,这事搁几年前谁敢想?苏-57首飞其实比歼-20还早,但服役时间硬是落后了八年。你看中国那边,歼-20在2016年都开始服役进程了,2017年西方媒体都确认整团装备。到今年,苏-57刚才拼出一个团,规模只二十多架,跟歼-20没法比。这事也好理解,毕竟俄罗斯那点军工产能,这几年因为各种原因确实发不动了。歼-20是后发先至,这点确实让很多俄粉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以前大家都说俄航空技术“积淀深厚”,但现在越来越像是“吃老本”。中国这边不仅技术上赶超,量产能力、后续升级全是一套一套的。歼-20直接干掉机炮,又搞双座型,说白了就是更重视远距交战和指挥协同。而苏-57还在追求极限机动、大口径武备,其实有点跟风“传统空战”,让人怀疑是不是没想明白现代空战咋升级。
量产难,这才是苏-57的痛点
说起苏-57最大的问题,那还是量产。西方媒体老黑它,说三年才凑一团,产能跟不上,俄方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毛病。俄政府的计划都挺宏大:扩工厂、提产能,目标挺多,但实际效果一直不见起色。你不能说俄技术不行,苏-57本身设计、雷达、武器配置确实玩得花,但没有大队量你怎么用?要说现在能做到年产几十架才叫真正“能上量”,俄方还差点意思。
据圈里朋友说,其实俄国内对苏-57也有些看法,有人吐槽“每年给部队交个几架太慢了”,也有人安慰说“现在国际环境复杂,慢一点挺正常”。但站咱们球迷立场,强队就得有强装备,生产跟不上,部队的战斗力就差一口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俄粉一边喊着“苏-57世界顶级”,一边自己也不得不面对“怎么就上不去规模”的现实。
武器库够猛,但“实战”数据到底咋样?
咱再聊聊苏-57的武器库。其实俄设计师也下了不少功夫,什么R-77M远距离导弹、R-74M2格斗弹、Kh-38M对地、Kh-58压制防空,甚至“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都在考虑整合进来。这些武器配置看着很花哨,打击方式“全覆盖”——不怕蓝军、也能打红军。但问题就是,实战到底咋用、效果咋样,外界真不太容易得到“真实数据”。
西方一直说它隐身效果不如美中这些五代机,也时不时拿材料说事儿。但俄空军能把苏-57派到现役部队,而不是一直“试训”,这说明技术成熟度还是可以的。只是到底能顶多久,外界只能“等下篇报道”。你要说性能数据的水分——这年头哪家都要“有点包装”。
归根结底,苏-57现在就是个“高层次的尴尬”
最后聊聊咱球迷自己的心思。我个人其实还挺喜欢苏-57这架飞机的,你说设计、外形、俄式美学都挺带劲。但真要跟歼-20、甚至F-35比,苏-57现在就是有点尴尬——技术没拉胯,但产能、实战、影响力都被追赶甚至超越了。这事儿怎么说呢,俄军工自己也知道,“老本吃完该干实事了”。以后苏-57能不能继续优化、提升量产、打出实战效果,还真得看俄经济和技术创新。咱们球迷心里都明白,这事不仅仅是飞机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大体现。
说一千道一万,苏-57目前就是有实力,但远没到“统治级”。以后怎么样,只能看它是否能提速走量,再来点真正打服人的“实战亮相”。咱球迷只能说,希望它别一直被拿来“对比中国”,而是真正在战场上多出点精彩故事。
股票配资账户管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